托起社科研究的西北梦

16-01-04     浏览:596次

“从实际出发研究西北社会经济情况,为开发边区作出贡献”,这是1988年3月6日,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教授给创刊不久的《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的题词。三十年来,《西北民族研究》扎根我国西北民族地区,以宏观视野下具体的实证研究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历史探索,忠实反映、深刻剖析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建设进程中的重大理论、现实问题,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践行了费老当年的期望,业已成为我国社会科学(尤其是民族学、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研究领域中的重要阵地之一,国际影响日盛。

抚今追昔,《西北民族研究》的创刊正是以郝苏民教授为首的西北民族大学学人筚路蓝缕,敢为天下先,执着寻求“学术为国”之路的结果。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粉碎“四人帮”之后,为再次迎接科学的春天,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民族教育事业,他们积极申办“西北民族学院教育研究所”,后经国家民委负责人批复,扩大范围,研究实际问题,定名为“西北民族研究所”。研究所开设论坛,筹办刊物,展开热烈的学术争鸣,起初名为《西北民族研究丛刊》,是内部刊物。此后,在党的老一辈民族工作者,如伍修权、习仲勋、汪锋等的大力支持帮助下,研究所创办公开出版刊物《西北民族研究》,目的是进一步推动西北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的研究与学科发展。由中央领导同意后批复到甘肃省。1984年试刊,1986年正式公开出版发行。

如今,经过两代人的辛勤耕耘,《西北民族研究》已经形成了鲜明的自身特色,在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园地里一枝独秀。

定位与作者培养。不同于综合性社会科学期刊,《西北民族研究》是贯通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民俗学四个学科而全面反映西北民族地区学术成果的专业平台。它秉承“清代西北史地学和民国西北研究”的传统,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与国际学界对话。既建基西北,刊载有关阿尔泰学、中亚学、回族与伊斯兰文化研究;蒙古学、藏学、丝绸之路文化;关照边疆学、民族史地以及专题研究的生态环境、宗教、人口、妇女、非遗与文化遗产、语言文字、文献考古等方面内容的最新学术成果;又重民族文献挖掘译介,倡导现场田野考察报告,常设“民族古籍文献考释”“卫拉特研究”“文化遗产学研究”“民族语言文字研究”“宗教天地”“甘青藏族研究”“回族伊斯兰文化研究”等栏目,涵盖西北地区的各类“显学”,兼顾历时与共时的立体思考,对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西北地区进行全方位考察,并以此为基础探寻我国乃至整个人类社会文化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它追求学术规范,讲求学术质量,一以贯之敬重老、中年作者的真知灼见,尤重提携培养青年学子的创新,主动承担承前启后的历史重任。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不少民族学者的处女作就是刊发在《西北民族研究》上的。现已成为南开、兰大、中央、广西、北方等民族大学、暨南大学、澳门大学、新疆大学博导、教授的袁同凯、高永久、丁宏、汤开建、周亚成等学者就是伴随《西北民族研究》成长起来的。当今我国民族、社会、民俗学学界的著名领军人物如杨圣敏、马戎、刘迎胜、董晓萍、王铭铭等一流教授;老一辈学者费孝通、季羡林、钟敬文、蔡美彪、耿世民、宋兆麟、赵俪生、方龄贵等学术大师,都曾是《西北民族研究》的主笔,也为其形成了一批相对固定的老中青作者群和读者群,突出体现了《西北民族研究》清晰的学术定位和办刊宗旨。

专家办刊。主编郝苏民先生是我国资深学者,他长期在西北地区从事教学、研究工作,深谙各族文化底蕴及多种民族语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各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等问题具有深刻、独到的见解,能够摒弃门户之见,慧眼识珠,择优用文。郝苏民先生是西北民族大学博士生导师,西北民族“非遗”保护研究中心负责人;曾为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等多所高校兼职教授,兼任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相当影响力。以他为核心,刊物逐渐团结、形成了一个专业性强、训练有素的办刊主力团队,成员均为毕业于知名高校(如香港中文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的人类学、民俗学、社会学专业的博士、副教授,既为编辑,也是研究者。这个核心拥有良好的学术网络,掌握前沿信息,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对刊物宗旨、质量的保证和坚守、健康发展及贯穿始终,起到了决定保障作用。

办刊特色。《西北民族研究》每期刊物并非论文选辑,而是具有主题思想的优秀论文集合。编辑部成员时刻关注我国社会文化经济生活中的重大问题,把握时代脉搏,组织选题,积极参与到理论与现实对策的讨论中,如针对近期新疆发生的“暴恐”事件,他们专门于2014年第2期刊发《民国时期对王静斋译著的记述与评价》《伊斯兰教的中道仁慈精神》《中国文化与阿拉伯文化》等八篇有关伊斯兰文化的论文,以正本清源,强调中国伊斯兰文化哲学的中道思想和反对残暴、极端,宽厚仁慈、扶弱济贫的人道主义精神。对于民族地区的重要论题——民族关系,他们先后刊发了《历史与现实,阿拉善盟的汉族与蒙古族——阿拉善盟民族关系调查》《乌鲁木齐市民族居住格局与民族关系》《一个重大问题:正确阐明历史研究中的民族关系》《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民族意识的形成对民族关系的影响》《新疆维汉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论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与民族关系问题》《新疆库车县民族关系调查与试分析》《全球化与民族关系研究》《民族关系的社会整合与民族政策的类型——民族政策国际经验分析》等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地域出发探讨其本质与影响因素,服务于良性民族关系的构建。同时,编辑部还聘请各领域专家主持重点栏目,对论文质量、诚信等全权负责,实现了利用一流专家的学术声誉吸引优质稿源,形成良性循环,提高办刊层次,如人类学栏目的专家为北京大学王铭铭教授;民族学栏目专家为中央民族大学杨圣敏教授;社会学栏目专家为北京大学马戎教授;民俗学栏目专家为北京师范大学董晓萍教授;历史类栏目专家为南京大学刘迎胜教授。

国际影响。近年来,《西北民族研究》杂志社又调整担任国内编委的专家名单,使其更趋全面有效,囊括相关领域中的知名学者;同时响应国家“文化走出去”的战略,加速扩大对外影响力,积极聘请目前有影响且对我国友好的学界人物担任学术编委。首批聘请俄罗斯科学院著名民族学家季什科夫、韩国著名人类学家金光亿(Kwang Ok Kim)、美国国际著名人类学家乔治·马库斯(George Marcus)、英国世界著名人类学家王斯福(Stephan Feuchtwang)和日本著名民俗学家中牧弘允(Nakamaki Hirochika)教授以及台湾著名人类学家李亦园、王明珂等担任学术顾问、编委,为提高办刊水平,促使其国际化,扩大国际影响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的学术委员会组成,在国内学刊中还不多见。目前,呼应习总书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西北民族研究》正计划延续、增加前存“丝绸之路”专题研究,为国家的战略部署引智开源,同时发挥刊物的地域、研究优势,链接中亚、中国的历史、文化交流与影响,加强与中东、中亚地区相关领域(如名刊,科威特《阿拉伯人》等)的交流与合作,走出去,请进来,召开专题学术讨论会,以研究促发展,贡献于国家大政方针的落实。

在编辑部成员的共同努力下,多年来,《西北民族研究》一直是CSSCI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民族学类核心期刊和RCCSE核心学术期刊、美国“乌尔里克国际期刊指南”(Ulrich's Periodicals Directory)等各类数据库、期刊网、光盘版全文收录的学刊以及牛津、哈佛大学、美国国会图书馆、日本东洋文库等的馆藏期刊。1999年获得“甘肃省一级名牌期刊”称号;2009年被评为“甘肃省优秀期刊”;2012年,获得了“国家社科基金学术期刊资助”;2013年刊发文章中有111篇被《人大复印资料》索引转载,转载率高达90%以上。主编郝苏民教授,先后被聘请为“中国节日志全国编辑委员会委员”、《中华民族文化大系》总主编等,并于2012年荣获“中国出版政府奖优秀出版人物奖”。

《西北民族研究》创刊数年后,费孝通先生称赞它是“专家办刊,水平很高”,而“板凳坐稳,目标向上,眼睛朝下,一干10年”则是创刊十年,主编郝苏民教授接受记者访问时的总结和感叹。在西北“富饶”而又“贫瘠”的生境中,《西北民族研究》三十年如一日,脚踏实地,默默不闻,以骆驼的坚韧,负载着民族、国家、文化的大义,托起我国社会科学研究的“西北梦”。是为《西北民族研究》创刊三十周年记。


往期回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