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养生理论

16-08-02


1《黄帝内经》养生学说的理论特征

1.1治未病思想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是故圣人不治 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 兵, 不亦晚乎!”这种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思想,是养生防病的根本原则,也是健康思想的理论渊源。 

1.2整体观《黄帝内经》确立了养生思想的整体观,认为人体内脏各器官、脏腑与体表之间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作用。此外,人体与自然 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提出“人与天地相应”的理论观点。人不仅是自然的一部分,而且是社会的一部分,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统一体,健康要从生理、心理、营养、社会适应等多方面同时入手,全面增进健康。 

1.3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方法和哲学基础 在《周易》 阴阳和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并加以发展用来解释和阐述理论问题,形成了《内经》所特有 的“阴阳五行学说”。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有语: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 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

1.4藏象与经络学说为养生生理学基础《黄帝内经》藏象学说是建立在实体解剖学基 础上的。如《灵枢·经水》 载:“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可见当时对脏腑、筋骨等均已有所了解。此外,还论述了十五络脉、奇经八脉以及十二经筋等,认为经络 可以沟通表里、联系脏腑、运行气血,因此藏象学说 和经络学说对了解人体生理、病理过程起了重要的作用,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也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1.5内伤外感和四诊合参法为养生学的病理学基础和诊察方法 《黄帝内经》把疾病病因归纳为六淫、七情和饮食劳伤3个方面。六淫为风寒暑湿燥热邪,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提出了精神和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如《素问·疏五过论》载:“贵脱势,虽不中邪,精神内伤,身必败亡。”在诊断方面推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如《灵枢·邪气脏腑 病形》 中指出:“见而知之,按而得之,问而极之。”

2《黄帝内经》养生的原则

2.1精气神三位一体的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气归精,精归化……化生精,气生形……精化为气。”这就是“气 化”,人体健康长寿需要精气、气足、神旺。精气神 为人之三宝, 精有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关乎肾与脾;气有吸入之气与脏腑气血之气,关乎肺;神有心主之神和脏腑气血之神者。从人之可控而言,精者,肾精为重,伤肾不可为;气者,天地之气与水谷之气为重,因而吐纳调息、纳谷化气血为必行之法也;神 者, 心神思虑关乎人之在社会立足,因而去虑守神为人之必备品性。 

2.2预防为主的养生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提出了调摄形神、适应环境、预防为主的养生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