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我国汉族地区最壮观的朝圣-千里歌舞朝南岳

15-05-15

游览南岳,常可见一道颇为别致的风景:一群群由长者手捧香炉引路、年壮者高擎“南岳进香”大旗开路的进香大军,从四面八方涌向南岳,他们不分男女老幼,均身着青衣、头扎红巾、胸挂香袋、脚打绑腿、手持龙头拜凳,为头者领唱《南岳香歌》,众人和之,其间不断变换队形,载歌载舞,步履端庄,穿插回环,蔚为壮观,这就是我国汉族地区最壮观的朝圣,也是“南岳八怪”中的——千里歌舞来朝拜。2003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南岳大庙视察时见此情景,表示了浓厚的兴趣,驻足观望许久,还不时向身边工作人员询问这一奇特民俗现象。

南岳进香,俗称朝圣,“圣”即南岳衡山之神——司天昭圣帝,传说中的火神祝融,当地百姓和香客称之南岳圣帝菩萨。史载“衡俗八月,男女相率朝岳,三五七步,手持香柱,拜于道左。劝孝歌高唱入云,响彻山谷,远近闻之”。民国期间,每年进香者达数十上百万人。到了现在,每年前来南岳旅游和进香的人达600余万。他们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江西等省各市县,进香者既有单人,但更多的是集体组织,或一家祖孙三代,或亲戚朋友,或同一村庄。而且年年如期,代代相承。

南岳衡山香客大规模进香的习俗至今逾千年,最传统的“铁杆香客”主要集中在方圆千里的湖南隆回、武冈和江西等地,那里的居民几乎全部从事农业,经济收入望天打卦。每年秋收过后,他们便收拾行装,扶老携幼,举村举乡齐齐上路,浩浩荡荡奔赴南岳衡山,从山脚到山顶,坚持步行以见其诚,逢庙便拜,连老人家也不例外。是“十里听得诵经声,千里朝拜在殿堂”的真实写照。

为了便于进香,江西萍乡、湖南岳阳、隆回、邵阳、洞口、浏阳等地老百姓还自发成立了民间进香的组织——香会,会员由本村或十里八乡的善男信女组成,会首又称香头,由德高望重、知晓祭礼、善于组织的长者担任。进香的准备工作十分复杂,包括组织会员、准备祭品、排练朝拜歌舞、联系交通、食宿的事物,由于这些工作基本上靠香头来完成,所以香头工作很忙,一年基本上有半年以上的时间用于组织烧香,而这些工作完全是义务的,因此香头在当地享有较高的威望。

南岳进香主要有“春香”和“秋香”,“春香”即每年开春以前来岳烧香,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秋香”即每年秋收以后来岳还香,感谢上天保佑、财旺人兴。旧时进香形式又有“行香”、“拜香”两种,“行香”就是步行而来步行而走,“拜香”则分为三、五、七步,即有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的,也有三步一跪、七步一拜的。现代社会“行香”、“拜香”很少,有只是在南岳上山的途中;还有烧“饿香”、“肉香”的。“饿香”是指从开始到最后结束,只喝水不吃东西,或吃少量水果;“肉香”是将自己的手臂肌肉割下来一小块,在庙前香炉里燃烧。当然,后两种烧香的形式现代社会早已少之又少甚至不存在了。

南岳进香有一种独特而常用的焚化品——香包,它是由祭祀演化而来的一种民俗,即把敬奉给庙宇佛像、菩萨、神仙等敬烧的纸钱分别制作成不同的香包,香包内有纸钱、檀香等,上面分别标有佛像、菩萨、神仙的名称以及敬供者自己填写的姓名、籍贯、祈求保佑的事项和时间等,他们认为,这般进香便于神灵查收,有求必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