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风俗画作

16-01-05     浏览:755次

今年9月26日,湖南省美术家协会在湖南美庐美术馆为著名画家覃仕泉先生举办了“沅澧风情”民俗人物画展览。今年9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了《覃仕泉人物画集》,覃仕泉先生的人物画作品还入选今年抗战胜利70周年展览。覃仕泉先生,笔名冷泉,土家族,1957年6月出生于湖南常德市临澧县。曾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杜滋龄工作室,涉猎多个画种,专攻写意人物。擅长国画人物,尤以湘楚民俗民情人物画成就突出。覃仕泉先生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常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临澧县美术家协会主席,职业画家。1995年,连环画《曾国藩》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获奖;1996年,中国画《七十二行》获得湖南省美展金奖;1997年,中国画《闹正月》获得文化部群星奖;1998年中国画《嫁女图》获得文化部群星奖并被湖南省美术家协会收藏;2000年,中国画《楚风》获文化部群星奖;中国画《楚人风情录过年》获得第二届齐白石奖铜奖。2010年,覃仕泉先生的多幅作品入选外交部新中国60周年国礼丛书,还公开出版了《三国演义》、《雍正皇帝》、《曾国藩》、《中国十大悲喜剧》、《鹿鼎记》等多部连环画图书。覃仕泉先生的作品被海内外艺术院校、专业馆社、名人政要所收藏。


 

  欣赏著名画家覃仕泉先生的民俗人物画,不仅仅是一种视觉的震撼和冲击,更是一种灵魂的洗礼和精神的升华。他的湘西北民俗人物画,描绘的是很多已经或即将逝去的民间风景,打开的是国人浓浓的民族记忆,勾起的是我们深厚的家国情怀。品味他的画作,人们对他笔底铺陈的文化意蕴深受感染。我们认为覃仕泉先生的湘西北民俗人物画就是当代的《清明上河图》,是《九歌》的另一种存在形式!我们这样评价,是强调它的文化价值。毫无疑问,覃仕泉先生的民俗人物画在艺术上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这一点,从他近年来屡次获得国家级大奖即可得到佐证;但他的画作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却还需要充分的挖掘与认知。30多年来,覃仕泉先生在创作中努力探索艺术的更高境界。他在民俗人物画和连环画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靠勤奋和天赋成就了一番事业。其作品多次入选国家级美展并多次获奖。他的画作既保留了南方画派的灵动与细腻,又很好地融入了北方画派的粗犷与厚重,画风朴实而厚重,并在厚重中折射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而且还带着一种湘北农民的憨厚与幽默。他曾经长期生活在底层,每天与农民、匠人、樵夫、商贾在一起,深知他们的喜怒哀乐,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笔下源源不断地展示的是湘西北的民间记忆,正月的夜龙、茶馆的渔鼓以及新嫁娘热闹而逶迤的队伍。。。


 

  美丽富饶的澧阳平原不仅孕育了丰厚的人类文明,也为覃仕泉先生打开了研究民间文化的窗口。这里民风淳厚,民情纯朴,民俗多元。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曾经鲜活的文化形态,正在一步步走向消失,对此,覃仕泉先生就用自己的画笔将它们忠实地记录下来!观赏覃仕泉先生的画作,可以看出他是以十分诚挚的品格和平静质朴的心态,去感受和关注他身边人物的命运,并痴迷地捕捉他们的神形。他的画作跟他的人一样质朴平静,是对湘西北那片厚重土地上辛勤劳作的人们生存状态的真实写照。中国国画大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南开大学教授杜滋龄先生对覃仕泉先生评价极高。他说:“覃仕泉先生的人物画深得中国传统美学“以形写神”的精髓,作品兼具南北技法之长,在此基础上,通过千百次的磨砺,已经形成了自己恢宏沉雄、朴素纯粹的画风。他善于从平凡事物中发现美,表现美,弘扬美。他以民俗写人,以人承载民俗,寻求两者统一,并在这种统一中展示湘西北淳厚的风土民情,展示身边的真、善、美,是大俗大美、至真至善,成绩斐然。”多年来,在他身上始终有着一种使命感,决心凭借自己的画笔忠实地记录下湘西北那些已经消失和行将消失的民俗民风和民情,将这些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的东西以绘画的方式永远保存下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财富。 

  对于文化传承,覃仕泉先生认为:长期在学院、典藉、书斋里培养起来的知识视野和文化情怀,处于喧嚣都市生活的感官与体验,使我们远离田野,漠视民间,看不到另一个无比鲜活广阔的文化底层,但恰恰是这个元气充沛的底层,是孕育一切精神文化的丰饶大地。在现代工业文明引发的一些精神痼疾的今天,我们重新感受和思考这一切,有着特别深远的社会意义和历史价值。行走澧阳平原,覃仕泉先生深刻地感悟这些“非物质文化”,都是历经了漫长的岁月冲涮,都是顽强精神意志的结晶,有意想不到的丰盈饱满,是人类文明的传承,绝不能任由它湮灭在时光的更替中。多年来,覃仕泉先生如饥似渴地吸取知识和营养,并能学以致用,举一反三,创作了一大批高质量的作品。他对艺术有着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现在的作品除了保持了原来的风格,更是多了几分凝重、厚实和博大,对笔下的人物增添了一份依赖和不舍,笔画间倾注着一种深厚的情感。其代表作《嫁女图》更是以阔大的场景和生动的人物造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楚人风情,令观者身临其境,仿佛能从那喜庆的唢呐声中分享到简单纯粹的快乐。其人物造型十分准确,突出面部表情,尤其注重动作和场景的刻画。在墨色的控制上特别注意画面大块面墨色与白黄的分布,做到繁简得宜,虚实相生、笔法流畅、潇洒自然。在用色方面,他偏好重彩,喜欢在大块黄白中点染出几处红色,使整个画面喜气而且灵动。在人物造型上讲求简洁明快,细微到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都似有风情万种,令观者悠然神往。在湘西北,有正月游龙的习俗,尤以元宵节场面最为隆重。一条夜龙100多节,龙头需要10人才能擎起,灯笼、火把、锣鼓绵延数公里,蔚为壮观。儿时的覃仕泉先生就曾举着母亲扎制的“亮壳子”跟在大人后面追赶,跑遍了大半个澧阳平原,在当年的小伙伴面前很是露脸。后来,他将这一扎根心底的记忆,以生动的笔触再现纸上,成就了第一幅民俗画作《闹正月》,作品摘得文化部群星奖。覃仕泉先生早年创作的代表作品《七十二行》长卷,已被常德市博物馆馆藏并定为三级文物。该画长13米、宽约1米,是覃仕泉先生耗时3个月精心绘制而成,画中以白描形式出现的上百个民间小人物活灵活现,他们或是剃头匠、或是小商人,或在吆喝卖东西、或在埋头做事。经过他笔墨的点染,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就像是时光隧道,让我们瞬间回到童年,回归简单与快乐。重温过去的种种趣事、趣物、趣味,便有一种饱满的生命感觉涌遍全身,耐人寻味。


往期回顾
返回顶部